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中,唐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杜甫的《十五夜望月》更是以其简洁凝练的诗句,描绘了中秋佳节的月色与人的思乡之情,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这首古诗的原文,领略其内在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
原文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从字面上看,诗人在十五夜晚,站在庭院之中,仰望那皎洁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之上,一片洁白如霜,连树上栖息的乌鸦也显得格外清晰,这“地白”二字,既描绘了月光下的静谧与清冷,又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绪。"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一细节,不仅让人感受到秋夜的凉意,更通过桂花的湿润,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
诗人转而描绘出一幅普天之下,人们都在欣赏这轮明月的画面,“今夜月明人尽望”,这句诗表达了中秋节时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这团圆的景象却引发了一个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将个人的思乡之情升华到普遍的人性关怀,让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秋意和思乡愁绪。
《十五夜望月》以月为线索,借景生情,以小见大,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全诗语言平易近人,但情感深沉,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中秋月色的诗,更是一首寄托了人们对故乡、亲人无尽思念的抒情佳作。
国学大师对于此诗的理解,不仅要深入剖析其文字之美,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杜甫的《十五夜望月》以月作为载体,传达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感慨,对家国的忧虑,以及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它让我们在品读古诗的过程中,不仅陶冶情操,更能领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的佳作,它以诗的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古代文化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体验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感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