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的瑰宝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无疑是一颗璀璨明珠,这篇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公权所著的散文,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和富有哲理的人生观,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内心的独白,我们将一同深入剖析这篇文章的原文及翻译,以期从中汲取文学与生活的智慧。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
从一个小土丘向西走约二百步,隔着竹林,能听到流水的声音,仿佛佩环撞击,心中十分喜悦,砍倒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底全由石头组成,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头的底部翻卷出来,有的成为高地,有的形成小岛,有的凸起像台阶,有的像岩石,青翠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随风摇曳,错落有致。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阳光直射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像是在与游人嬉戏。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蜿蜒曲折,忽隐忽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无法探知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四周被竹林和树木环绕,显得寂静空旷,没有人声,令人心神悲凉,寒气透骨,感觉幽深而凄清,因为这样的环境太过清冷,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写下这篇文章后便离开了。
《小石潭记》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柳宗元通过描绘小石潭的幽静与孤独,寓言了自己被贬官后的孤寂心情,他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那份深藏的忧郁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正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们既是艺术的享受,也是人生的启示,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