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汉字与印刷术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北宋时期的大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奇印刷技术——活板,这篇文章不仅是科技史上的瑰宝,更是对人类智慧的生动展示,下面我将为大家呈现《活板》原文,并附以译文和深入解读。
原文: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译文:
印刷书籍的方法,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从冯瀛王开始印刷五经之后,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平民毕升,他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制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每个字做一块印版,用火烧使其坚硬,首先设置一块铁板,上面覆盖松脂、蜡和纸灰混合物,要印刷时,就放上一个铁框在铁板上,然后密密麻麻地排列字模,填满一框就算一块版,拿到火上烤;等松脂等物稍微熔化,就用平板压平字模的表面,字就会平整如磨刀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几百上千本,那就非常迅速,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正在印刷,另一块已经准备好了字模,交替使用,瞬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印版,如“之”、“也”这样的常用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版,以防一块版里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标号,按韵分类,放入木格储存,遇到罕见的字平时没有准备,就马上刻制,用草火烧烤,很快就能成形,之所以不用木头做字模,是因为木头纹理有疏密,遇水就会高低不平,还会和松脂等黏在一起,难以取下;不如用胶泥,印完后再次加热使松脂熔化,用手一抹,字模就能自行脱落,不会留下任何污迹。
解读:
沈括对活字印刷的描述,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新精神,活字印刷相比雕版印刷,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尤其在大量复制文本时优势明显,毕昇的发明不仅革新了印刷技术,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高度,它也提醒我们,创新精神和实用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值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和传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