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中国古代微型艺术的瑰宝与译解

迦毅 经验 2024-10-15 49 0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一篇名为《核舟记》的文章,堪称微雕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出自清代作家魏学洢之手,收录于《虞初新志》中,这篇短文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人对微观世界的精细刻画,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以下,我将为您翻译并解读这篇文章的原文。

原文如下: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核舟记——中国古代微型艺术的瑰宝与译解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如下:

在明朝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手艺人名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仅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乃至鸟兽、石头,都能根据形状进行细致入微的雕刻,展现出各自的情态,他曾赠送给我一枚核舟,上面雕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

核舟的首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则只有两粒黍米那么高,中间部分是一个宽敞的船舱,上面覆盖着竹制的篷布,船舱旁边开设了小窗户,左右各有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花的栏杆相对而立,关闭窗户时,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诗句,左边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用石青色填涂。

核舟记——中国古代微型艺术的瑰宝与译解

船头坐着三个人物,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留着长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和黄庭坚正在共同观赏一幅画卷,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前端,左手抚摸鲁直的背部,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末端,右手手指画卷,仿佛在低声交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微微侧身,他们的膝盖相互靠近,都被画卷底部的衣服皱褶遮住,佛印的模样极像弥勒佛,袒胸露腹,抬头凝视,表情与苏、黄截然不同,他右膝弯曲,右手支撑着船身,左膝则直立,左手挂着念珠,挂在身旁,念珠一颗颗清晰可见。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两侧各有船夫一人,右边的船夫梳着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右手抓着自己的脚趾,似乎在大声呼喊,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按在炉子上,炉子上放着茶壶,他的眼神专注,面容平静,仿佛在聆听茶水煮沸的声音。

总计整艘核舟,内有人物五个,窗户八扇,竹篷、桨、炉子、壶、画卷、念珠各一件,还有对联、题名和篆字共三十四个字,这艘船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显然,这是用一截形状狭长的桃核精心雕琢而成的,呵,技艺真是神奇而奇妙啊!

《核舟记》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领悟,通过这枚小小的核舟,我们仿佛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

迦毅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