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正文

做记者,你后悔了吗?

做记者,你后悔了吗?

记者,通常称作新闻记者,是指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 数字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媒业的剧变推动了记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角色认知的变迁,传统行业的式微让部分记者选择离开,但更多人坚守初心,凭着职业情怀维护最后的职业尊严。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将记者这一群体推到了聚光灯下,他们身处险境及时向公众传递最真实、最准确的信息。他们的专业精神和扎实能力,他们的无私与忘我,无愧于“时代瞭望者”这一称号。 2020年11月8日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特殊节点,让我们一起来全面了解记者这个职业。这群“无冕之王”们面临着何种困境?面对危险与挑战,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的不灭信念? 本文由群体画像、现实压力、理想奉献三部分组成,聚焦于记者的身份特质描摹、困境挑战概述,以及高危境况中凸显出的职业情怀。 一、 群体画像 1、身份特质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共有231564人持有记者证。按性别划分,男性119483人,占51.6%;女性112081人,占48.4%,男女比例几乎持平。 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记者光鲜的身份背后,充斥着心酸与无奈,尤其体现在薪资方面。 据蓝媒汇&美通社统计,中国大部分记者的月薪为5000—10000元,月薪3万元以上的记者只占受访者的0.6%。薪资待遇不佳降低了记者的工作满意度。仅有三成(32.0%)的记者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而年龄在51岁以上、从业时间在21年以上的受访者(55.6%)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最高,这也符合我们“在行业深耕多年待遇更好”的认知。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在地域分布方面,近七成(67.9%)的记者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其中,北京占比最高(41.0%)。 近年来媒介融合的纵深发展加速了传媒业版图的重构,但从现有资料判断,中国记者依然多选择在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等传统媒体就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2017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持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放的具有采访资质的新闻记者证的记者汇总,电台、电视台类记者136224人,报纸记者84761人,期刊记者6324人,通讯社记者2849人,新闻网站记者1406人。 记者所处的媒体机构差异会直接影响记者报道的所涉领域,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深耕某个专业领域的条线记者方面。数据显示,多数记者(30.7%)从事社会综合类新闻报道,其次是财经金融类(28.5%),再次是科技互联网类(23.6%)。 2、从业门槛 走出象牙塔的新闻学子,满怀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理想,在新闻机构里“摸爬滚打”。然而,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则需要持证行事。这里的“证”指的是新闻记者证。* 严格来说记者证不是“考”的,而是由新闻机构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申请领取”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第44号)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规定,申领新闻记者证须由新闻机构如实填写并提交《领取新闻记者证登记表》、《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情况表》以及每个申领人的身份证、毕业证、从业资格证(培训合格证)、劳动合同复印件等申报材料。而新闻机构中领取记者证的人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 (二)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获得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 (三)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或者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且具有一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的人员。 作为记者身份的唯一合法认定证件,记者证不仅在采访活动中为记者正名,同时也保障了被采访者的权益。没有记者证的记者很难开展正常的采访活动,很容易在采访的过程中遭遇刁难甚至陷入被拒绝采访的尴尬境地。 根据中国记协的统计,中国记者的受教育程度绝大多数为本科(72.2%)及以上学历,其次是专科学历(18.2%)。中山大学的报告显示,记者接受教育的专业背景学科更多来自新闻传播学,占比47.2%,其次是语言、历史、哲学等学科,占比30.1%。从业时长数据显示,中国记者平均从事新闻工作9.9年,平均从事调查报道的时间为6.5年,而首次调研时上述两项仅为8年和4.8年。在招聘要求里,媒体机构招聘有意愿招聘应届毕业生只占9%,多数机构(41%)青睐有1-3年工作经验的应征者。 近年来,成为记者愈发困难。总体上,媒体机构的招聘职位数量在减少,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4%。 二、现实压力 1、高光职业,为何集体自嘲 蓝媒汇&美通社报告数据表明,在中国,超过七成(74.2%)的记者每天生产原创内容1-5篇,生产6-10篇原创内容的记者占了15.7%。产出一篇合格的新闻报道,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料收集等准备时间,65.7%的记者为撰写一篇时效性原创内容所需要的查证时间为2-5小时。 2、做记者,好像有点秃头 据深蓝财经统计,超过六成(64.8%)的记者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四分之一(25.1%)的记者平均每天工作11小时以上。有记者接受采访时调侃道:“我有一个梦,就是有时间做一个梦。” 近八成的记者有加班经历,五分之一的记者没有周末。“你不得不压缩自己的野蛮生长空间,不得不把手机调到24小时待命状态,等待上司心急火燎的召唤,不得不舍弃自己的业余爱好......”繁重的工作无疑给记者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2020年度CISION全球媒体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当被问到“新闻业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时,来自15个国家的3253位受访记者给出与2019年度相似的答案。 在他们看来,2020年度与上一年度相比,新闻业最大的挑战仍然集中在人员及资源配备、假新闻的传播、社交媒体及KOL*影响力过大等层面。 《恩施晚报》资深记者王世平在离职信中写道:“尽管我始终坚信新闻不死,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那些曲高和寡还如履薄冰,我们那些忧国忧民又战战兢兢,还是让我渐渐陷入拔不出的迷惘中。”这无疑道出了广大记者的困境。 三、理想奉献 1、信念的坚守者 记者的报道总会触及少数人的利益。一旦卷入政治博弈和权力斗争,他们就有被辱骂、殴打、拘捕甚至杀害的危险。 2018年10月,沙特阿拉伯的一次法外处决震惊了国际社会——《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贾马尔·卡舒吉(Jamal Khashoggi)在伊斯坦布尔的沙特领事馆被残忍肢解。据推测,卡舒吉被迫害的原因是他的报道触及了沙特王储的利益。该残忍行径引起了公众对于记者生命安全的重视,更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你听说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十大职业吗?战地记者便是其一。通过电视与网络,我们常常能看到战场、硝烟、废墟、枪战等“大”场面,但记者们得亲身前往,用双眼和镜头,凝视那些足以令人心悸、窒息的瞬间。据新闻标志运动(PEC)统计,全世界在2010年至2019年共有1174名记者被杀害,平均每年117名。 记者的意外死亡事故多发于动乱国家/地区。截至2020年10月28日,本年度全世界至少有62名媒体工作者被杀害。他们始终秉持一个信念——如果没法阻止危难,那就把危难的真相告诉世界。 2、最美的逆行者 在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除了奔赴“战场”的医务工作者,还有第一时间赶往前线的记者。一大批优秀记者投身抗疫最前线,真诚奉献、不辞辛劳,冲锋在前,为全国抗疫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新华社统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截至2020年3月28日,445名新闻工作者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与当地媒体并肩作战,第一时间多角度、全方位报道疫情救治防控情况,精心制作新闻作品50余万件,持续收集报送民生诉求2万余条。 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中央指导组与抗疫一线媒体记者座谈会上谈到,媒体记者不畏艰险、深入红区,在医院、方舱、重症病房等地舍生忘死记录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用情用心讲述抗疫感人事迹,客观真实反映广大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职业操守和无私无畏、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记者是抗疫战士,是抗疫英雄,为疫情防控凝聚起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极大地鼓舞了一线士气。 3、理想的守护者 浏览知乎,我们整理出了记者分享经历与感受时提到的高频词: 在直接描述感受的高频词里,“累”排第一位,并经常与另一个高频词“狗”搭配成“累成狗”,其中“狗”颇有自嘲和抱怨的意味。这样一来,“后悔”成为高频词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虽然高频词中没有“不后悔”,但还有“理想”、“新闻理想”和“正义感”。同时,“但是”、“其实”的反复出现也证明,记者谈到这个问题时内心五味杂陈。“也曾恐慌过,也正在恐慌着,但现在的我还是不留退路地从事对口的工作。”一位党报记者如是说道。 在公众眼中,记者这个职业往往与“理想”、“真相”、“正义感”、“理想主义”挂钩。另外,“希望”、“信任”的高频出现与上文公众对媒体信任度上升相互印证,表明媒体与公众的关系正在变好。 江苏辞赋作家、前媒体人薛刚在《记者赋》中写道:“铁肩荷责,妙手华章;文明天使,无冕之王。心载千秋,志高轩冕之尊;笔传八方,每落本根之壤。谁握犀利之剑,力破污恶之囊;谁凭肝胆为器,浓缩大千之象。道贯人间巨细,光曝天下暗箱。惟我记者,敢当天下向导;惟我记者,雪亮众目昭彰。” “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人类,站在了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前夜;新时代,新媒体,新担当,新作为。虽然传媒行业充满挑战和压力,但挑战促进改变,改变激发责任。英勇的记者始终满怀热情、义无反顾,在理想与真相的支持下,在新闻的最前线,他们追寻真相、重申常识、伸张正义。 *注: 1. 文中“记者”一词的界定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第44号)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2. 新闻记者证是新闻记者职务身份的有效证明,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依法统一印制并核发,境内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新闻记者证。 3. KOL:关键意见领袖,英文全称Key Opinion Leader,指拥有更多、更准确的资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第44号)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EB/OL].中国政府网,2009-8-2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0/content_1565495.htm 2. 《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新广出发〔2014〕122号)》[EB/OL].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4-10-30,http://www.cac.gov.cn/2014-10/30/c_1113049132.htm. 3. 新华社《中央指导组与抗疫一线媒体记者座谈:讲好中国抗疫故事》[EB/OL]. 2020-3-27,http://www.gov.cn/guowuyuan/2020-03/27/content_5496362.htm. 4. 《网媒记者今天起“持证上岗”!网络记者证真容大揭秘》[EB/OL].央广网,2015-11-6,http://news.cnr.cn/dj/20151106/t20151106_520415451.shtml. 5. 《记者节献词|初心在,就会有千山万水》[EB/OL].澎湃新闻,2017-11-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53911. 6. 《记者采访缘何屡遭暴力阻挠?》[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1-8-30. 7. 《学啥专业最后悔?新闻学子流下了贫穷的泪水》[EB/OL]. 谷雨数据,2020-8-31,https://view.inews.qq.com/w2/20200831A0EH9H00. 8. 《“快笔小新”要抢记者饭碗?》[N].南方日报,2015-11-16. 9. 财经女记者部落《记者离职潮到来!传统媒体人如何选择生死》[EB/OL]. 2015-8-12,http://www.mianfeikongjian.net/type_9/n_41236838.html. 数据来源: 1. 国际调查记者同盟(ICIJ)https://www.icij.org/ 2. 新闻标志运动 (PEC)https://pressemblem.ch/ 3. CISION《全球媒体状况调查报告》(2019、2020)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54238.html 4. 保护记者委员会(CPJ)https://cpj.org/zh/ 5. 深蓝财经《2018媒体人调查报告》http://www.mycaijing.com.cn/news/2019/01/14/226665.html 6. 蓝媒汇&美通社《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调查报告》https://misc.prnasia.com/atd/custeventreg.php?event_id=223%201 7. 中山大学《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https://m.sohu.com/a/208666787_758476 8. 知乎“记者”话题文本(自采) 9. 看准网“记者招聘待遇”数据(自采)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赵冉 王杰 邓梅塔嘎 张萌 指导老师:徐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