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各民族之间发展、交融的产物,又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55个都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种类多样,形态各异。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面临的环境急剧变化,需要国际和国内共同予以关注和保护。由于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社会性问题,法律保护成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手段。法律保护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条件,如何策略性地运用法律手段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孙后代还能在文化的多样性中有所选择,这是当前需要指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法律保护的对策性建议,希望能够实现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本文内容安排如下: 引言部分,为什么要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要性体现在:(一)全面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二)对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是发展和维护少数民族的人权的题中之义;(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和谐社会,有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目标;(四)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潮流,符合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要求。 第一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根据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界定了其定义;同时,指出其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尤其是相对于汉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部分力图界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通过对其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的概括,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个总体的把握。 第二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本部分对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义,以及这种法律保护所处的位置。 第三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意义及定位。在所有的合法措施中,法律的保护是最具强制力的,也是最容易得到社会理解和达成共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法律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一)宪法原则要求实现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二)法律的刚性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三)相关国际法义务的履行需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建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定位主要涉及以下几点:(一)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民族自治权的内在要求;(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要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作用;(三)地方立法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中处于重要地位。 第四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的法律保护的对策性建议。通过法律来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一系列的社会条件。本文指出从三个方面入手,法律的实效才能保障实现。(一)注重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协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规定;(二)加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三)提高全民意识,达成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 结语部分,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的再考察。通过回顾本文的写作脉络,深化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思考,指出法律保护作为保护措施的一种策略,需要深入群众,需要民主参与,多种措施并举才能收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实效。